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电影首页 综艺 原创 《浪姐4》未续神话,谢娜只是替罪羊

原创 《浪姐4》未续神话,谢娜只是替罪羊

原标题:《浪姐4》未续神话,谢娜只是替罪羊

作者|卫解

7月18日,《乘风2023》(以下简称《浪姐4》久违地闯入大众视线。

“Ella总冠军”的话题登上热搜榜首,《浪姐4》终于在“后劲不足”的评价中尘埃落定,“续写爆款”的期待正式落空。

随后,一张关于“谢娜成团宣言”的repo传出,众人的讨论,又再次回归到了这位一度盘活节目的话题女王身上。

从初舞台到四公录制,谢娜可以说是“盘踞”在了各大榜单上,对于她的议论有正有负、此消彼长。一部分观众认为她拉高了《浪姐4》的观看门槛,一部分观众则会为她的拉票质疑集体澄清。无论如何,谢娜之于《浪姐4》,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。

浅析谢娜争议之后,小娱发现其背后了复杂“纠葛”。

这一争议,从表面看是粉丝与大众、制作端和观众需求错位。从制作层面看,暴露了制作流程的不可控性和“结果倒推制”的弊端。从结果来看,其实是在综艺追求真实感与互动感的大环境之下,意外诞生的产物。

多位从业者也告诉小娱,对于制作端来说,“谢娜们”并不是观众所想的洪水猛兽,相反,他们集“MC” “外放人格” “话题”三点为一体,就功能性而言是稀缺且卓越、甚至可能是不可或缺的。

而《浪姐4》播出效果的不尽如人意,并不应该单纯地导向谢娜个人。对于《浪姐》的成绩,行业应该有更多广域的视角和评判。当然,在这个“选秀再开”情绪热烈涌动的当下,如何解决“选秀硬伤”,也是从业者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

熄火的《浪姐4》与风暴中心的谢娜

谢娜无疑是《浪姐4》话题度最高的艺人之一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7月,谢娜《浪姐4》相关热搜已有50个左右。但自从《浪姐4》一公舞台释出后,谢娜就陷入了长久不息的风暴中。这些争议一方面是对她在节目中表现的调侃乃至批评,另一方面则集中在对她的“拉票”质疑。

谢娜陷入争议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。

四季资深“浪粉”兼影视宣传李牧犀利地将其调侃为“德不配位”。

谢娜初舞台表演日本女团XG的《left right》时,李牧其实并没有产生反抗情绪,在她看来,作为主持人,谢娜其实表现不错,“能看出她用心对待舞台,有一点主场优势也可以理解”。

直到第二次公演后,李牧终于站到了大多数的阵营里。“谢娜确实拉高了《浪姐4》的观看门槛。”她无奈道。

一直以来,视觉化 结果导向 B面惊喜的多方属性,促使舞台成为《浪姐》的宣传亮点。《大碗宽面》《山海》《梦中人》等多个舞台,都曾引发全平台的热议,将张含韵、刘恋、赵梦等“边缘”姐姐带入大众视野。

但这一季,关于谢娜个人表现、资源、人气的三维争议持续抢占热搜,在大众情绪中生长并被放大讨论,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他选手和舞台的讨论度。“这样的舆论环境下,谢娜成为了节目的风向标,但她的表现很难评,几乎不会成为大家看节目的原因。”

“谢娜人气高也是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,反抗情绪到最后就可能转变为对节目的质疑,毕竟做票和皇族一直最能刺痛选秀观众。“李牧提到,前几日#谢娜 四公没拉票# 仍然高高挂在热搜上,就证实了此类质疑的长尾效应。

从行业人口中,小娱也了解到谢娜争议背后的逻辑与无奈。

从节目制作角度出发,谢娜争议无法与综艺的不可控性拆解开来。

综艺导演pupu直言,在综艺节目的录制中,制作方可以通过采访、环节设置、内容情节来引导参演者表达或调动表演者情绪,做出选择。但制作方终究只能决定节目的框架,没有办法安排某个选手的具体表现,而节目的后期制作,也只能服务于整体的剧情逻辑,以还原嘉宾的性格和真实录制情况为主。

从这个角度出发,谢娜舞台表现、选人环节、拉票发言,这些极具个人特色且不可控的细节,在以“现场感”和“真实感”为卖点的真人秀中,或许就会成为艺人过度个性化的“最佳”表现。

综艺同样是一场扎根在观众情绪的互动秀。

一个容易忽略却广受认可的观点是,“对于国民度很高的艺人,大家都比较熟悉了,这种熟悉不免就会反映在现场的投票上。”pupu坦言。

这种“隐秘”的国民情绪在选秀节目中并不少见。《produce 48》、《创造营2021》期间,关于外国选手是否能站C位、团内外国人含量过高的讨论就屡屡出现。今年,中国选手章浩韩国选秀《boys planet》C位出道,韩网的舆论地震漂洋过海,在社交平台引起数万人“见证历史”的感慨。

不仅如此,《浪姐4》还带着综N代不可避免的比较心理。在看到谢娜和之前宁静、那英等主心骨如出一辙的强势后,观众们难免会将其与之比较。

“很多年以前,我会对我自己设计的赛制公不公平这件事非常纠结,后来想通了,只要在这个场子里比赛的人、下面投票的是同一群人,那就是公平的。只有相对公平,没有绝对公平。”综艺编剧小木说道。

“谢娜们”的价值

那“谢娜们”对于综艺的作用是什么?

在询问“谢娜们”之于综艺的意义之前,可能需要先拆解“谢娜们”的具体成分。在综艺编剧山竹看来,谢娜的综艺成分其实是“MC” “外放人格” “话题”的三位一体。

首先谈谈MC型艺人。在协助推动录制进程、不让话语场冷掉外,他们至于综艺的高阶价值其实在于对传播点的敏感度和自控力。

“Ella也是这类艺人,虽然她有的是情怀而非话题度,但她于综艺制作的大致功能性,是与谢娜类似的。你会发现今年很多卡段里面都有Ella,因为她在跟其他人聊天。她很清楚地知道有人哭了的时候,她需要询问原因,然后有大把的故事跟其他选手去共情,而不是陪哭。”山竹解释。

共情力强的同时,MC型艺人也保证了足够稳定的情绪。在面对不同的争议和观点时,大部分艺人通常急需pd的安抚,不然很可能变得不信任节目组和所在环境,进而开始说假话,甚至不说话。

简而言之,就是从“人”变成了一个“角色”。这是观众很容易注意到的,也是山竹较为害怕的情况。

“但像谢娜她们,长期暴露在讨论中,对此的承受能力肯定比素人,甚至大多数艺人要强。类似因为受到关注退赛这种情况,几乎不可能出现。”小木说道。

至于谢娜的MC能力在《浪姐4》的究竟表现如何,小木觉得不必去评估。

“我觉得她本身就没有什么控场能力,因为他是属于观众视角的主持人,不会收只会放。但在浪姐里,她没有必要去做一个主持人,更多是在于展示自己的性格,在这个场子特意展示主持能力也很荒唐。”

“外向人格”同样是综艺中不可或缺的破冰神器。

山竹喜欢将选秀、真人秀比作一个巨型的社交场。一个社交场中,需要冷感的人,也需要超热感的人。谢娜作为一个典型的综艺e人,习惯于强制性地开始social,因此“这种人在节目里就会很有效果,会把那些社恐逼到无处可去”。

pupu就以《浪姐4》为例对此进行了阐释,“综艺的拍摄是多机位的,且素材量很大,要想保持叙事的连贯性,完成时空、场景转换的转化,就可以用台词的形式。”

“所以你可以看到第一期的时候,大部分剪辑都是从谢娜、蔡少芬、ella他们三个人的对话开始,利用她们的对话以及剧情,来引出后面出场的姐姐,所以第一集她们的镜头会多一些。”

节目的分量也会跟据艺人的具体表现来平衡。当艺人表现没有亮点,或持续表现突出,节目组就需要考虑“份量”分配,开始展示其他的选手。“其实有些时候只是巧合,并不是观众所说的,‘我的意见被采纳了’。”山竹调侃道。

随着节目的发展,当其他艺人都熟悉了节目流程后,所有人的分量就会趋近于平均值,“毕竟真人秀的终极目标仍然是群像塑造”。

谢娜的话题性也确实为节目有效导流。就数据而言,《浪姐4》的开局其实算顺风。

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

谢娜直率、莽撞标签已经扎根观众心中,加之她天生的话题度和国民度,“必然会带来讨论,且一定是两面性的”。

“但其实我们能在前期架构出来的东西都是中性的。我们当然想要话题,但我们只能确定哪些艺人有带来话题的可能性,那么最后来的是好是坏,都是看命。综艺赌的成分很大。”山竹解释。

pupu则更为直接地点明了制作端对“两面性”的看法,“毕竟舆论这种东西,无论好坏,它所代表的都是话题度。”

在行业人看来,“谢娜们”之于综艺,不仅不是门槛,还是稀缺,是可遇而不可求,甚至是不可或缺。

《浪姐4》除了谢娜,仍然浑身是伤?

不得不承认,一公结束之后,《浪姐4》的数据相比前几季已经有了断崖式的下降。

诚然,出现这样的结果,问题不止在谢娜。从制作层面出发,《浪姐4》同样难以逃脱选秀的硬伤,也就是张艺兴曾提到的“人才短缺”。

但在山竹看来,除了“国际化”这一解法,《浪姐4》在选角上其实已经做到了预算内的较优解。

一方面,它囊括了大多数典型的“女性人设”:中性、大姐范儿、甜妹、小绿茶、小作精……另一方面,它又完成了功能性的最大化。MC、和事佬、黑马、话题度、小透明,细数下来,《浪姐4》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山竹认为必备综艺的角色。

“总体来讲娱乐节目的受众大多还是女性。这些典型的形象,就会让女性观众有代入感,容易融入节目进而产生共情,给真人秀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。全男综就不同,比如我就不看真人秀,因为我对他们的生活我不感兴趣、管你跟谁组队,我只看舞台好不好看。”

遗憾的是,这季《浪姐》在真人秀上几乎没有活用如此完美的选角阵容,只提供了“龚琳娜和美依礼芽双向救赎”、“编导的婚姻研讨会”两个名场面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《浪姐》的差异化和竞争力。

但纵观综艺市场,这样的结果其实很难避免。近几年来,综艺的讨论度都在下降,整个市场几乎没有真正的爆款。曾经,《浪姐》之于市场的启示,是在于对话题和情绪的敏感。当感知到女性向的潜力时,就做了一个快、准、狠的决策,乘上了“女性力量”的风口。

几年过去,当女性力量成为社交场和话题场的常见议题,观众势必也会对此感到审美疲劳。“那么更多的人,其实会选择在社交平台看视觉化、碎片化的舞台切片,而非一场耳朵都听起茧了的女性茶话会。”

《浪姐》真人秀的难点,除了难以集中观众的情绪,更在于节目的赛制。“浪姐的训练强度已经让他们很难招架了,大家年龄不小,我们现在去爬山都累,何况她们唱跳一整天。你爬完山以后下来人跟你说,来我们聊一下梦想,你想跟他聊吗?”山竹无奈道。

pupu对此的看法则并不悲观,在她看来《浪姐4》目前真人秀的转变,其实是节目主动改变的导向定位。

“第一季需要的是话题,随着节目的播出 ,到后面受众够多、话题度和影响力比较高的时候,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。在这样的责任之下,节目组在宣发以及剪辑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避免真人秀内撕逼、针锋相对、乃至CP的内容。”

因此,或许《浪姐》的讨论度会降低,但之于芒果超媒,它仍然足够重要。

最核心的点在于商业价值,据透露,《浪姐4》这类的S级综艺,冠名费用估计1亿至1.5亿元,其他以合作伙伴或行业指定名义露出的赞助商费用,也有约1000万至5000万元。而《浪姐4》的招商,也体现了这一IP超长持续力。

而从某种角度来说,《浪姐4》还有着隐形的枷锁。结合四季节目,其实可以感受到,观众对于《浪姐》的期待值是足够高的。

在很多节目追求及格线、追求得过且过的当下,《浪姐》承受的,是作为”追风者“的巨大压力。在内容上,它需要绝对的出彩,一次次对观众和行业的震撼与翻新。这样的压力和期待,致使我们在评价《浪姐》时,总是会以特别的标准。

对于《浪姐》的未来,行业人们无法预测和评估,但他们也在观测,在环境、观众、品牌、平台的多层“夹击”下,《浪姐》是给到乘上一阵解决“硬伤”的东风,还是沉入综艺寒潮的冰面之下。

(受访者均为化名)
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
首页
电影
电视剧
动漫
综艺
伦理